消失的作品
上回提到了無疾而終,就來聊聊消失的作品(們)吧。
回想第一次參與校外的劇場作品,是經朋友引薦進入的一個團隊。工作的過程中有很多嘗試和發展,因為是第一次接觸劇場表演,排練的過程怎麼樣都很新鮮,我們花了很多時間workshop、了解彼此、彼此激盪,對於作品最後會走向哪裡懷抱著滿滿的期待。無奈,最後以主要創作者告病,作品沒能真正走到最後的創作階段,呈現也無疾而終劃下句點。懷抱的熱情也就因為無處燃燒而自然熄滅。
不過,真正進入劇場工作幾年下來,發現這樣的例子其實是少之又少(只是剛好第一次就讓我碰上),反倒是參與獨立製作的影像作品時,可能因為人力、技術各方面的成本較高,常常作品撐不到最後的階段便夭折,又或者,作品完結了,但拍攝結束團隊各奔東西(尤其有其任務性的製作,例如學生的期末作業等等),成品也被擱置不知道找誰要去了。
付出過心力的事情,面對這種「未完結」的狀況,一開始實在難以適應。期待,等待,而不可得,這樣的過程一次又一次,最後,倒養成了隨緣的習慣。這些有記錄的、沒記錄只剩回憶的創作片段,當隨手拾起時,都還是相當珍貴的經驗。和劇場不同的,影像作品並非在演員表演的當刻就完成,相反地,是在表演結束後,相繼的創作才真正開始。有時看著成品都覺得這真是一種魔術,為之讚嘆不已。只是,魔術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,當然也就可能失敗。
照片中是2011年參與的拍攝,一個關於台灣檳榔西施的故事。那是一個美國來的團隊,第一次用英文試鏡,也是第一次和非台灣的創作者工作,非常特別,可惜在中間通了幾次信之後,最後還是沒能看見作品完成。
寫下這些文字的此時,心中還有些掛念著的作品,希望有生之年(話說好重)能目睹其風采,最後,也祝福所有的創作者(包括我)都能和作品走到最後。